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日本ACG中國人的「アル」


曾有人說過,日文在寫作時最大的優勢是,光一句話就可以判斷這個人是男是女,是甚麼樣的身份地位。

當然也可以光從一句話就可是判斷這個人來自甚麼樣的國家。




反正韓國人嘛,句未就加上個ニダ就好啦!

中國人嘛,句未就加上個アル就好啦!

歐美系的也行啊,第一人稱用ミー,第二人稱就用ユー,不過這樣的詮釋方式現在是比較少見了。

韓國人的ニダ沒啥問題,畢竟和日語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兄弟語言,而ニダ在韓語用法也是類似日語「~です」。



可「アル」卻沒啥人知道是從何處來的,就連創造講這種奇妙日語的中國人的日本人也不大清楚起源為何,畢竟在中國從北到南,沒有半個中國人的語言會出現アルアル的。


於是乎便出現了猜想了三個最有可能的答案。

1.アル可能是在模仿北京人的兒化音

有些人曾經猜想アル是不是模仿北京人的兒化音,但是不知該如何詮釋,於是乎就採用了アル這個音。



2.滿州國時期的協和語


文章摘錄:協和語分為漢語的協和語、日語的協和語兩種。漢語的協和語指滿洲國統治時期,在漢語(當時日本人稱在滿洲國使用的漢語官話為「滿語」)中引入日語詞彙和使用日式語法的混合語。而日語的協和語則是一種由滿洲國非日本人使用的一種夾雜有大量漢語詞彙的新式日語方言。


按照這個說法推斷,當時東北的華人在講日語時,可能是用漢語協和語的邏輯和文法直接翻成日語。

但除了協和語之外,也沒有直接的記錄和文獻記載當時東北華人所講的日語,而除了當時日本政府曾批判「日語是言靈寄宿的語言,應該正確的使用」外也沒有特別詳細的資料加強這說法的可信度。



3.當年華人所創造的簡易日語

這個說法的可能性很高,早年許多華人在日本最發達的時候前往日本行商,但大多數華人都並沒有接觸過日文,在學習日語上吃了不了苦頭。

有個故事是,有個中國人曾和某日本人學習日語,但那中國人對於日語的助動詞搞的一頭霧水,但又急著在日本作生意,這該怎麼辦呢?

於是那日本人就教這名中國人,對於動詞的終止形,否定形就用「ない」,肯定形就用「ある」。


例句:

「わたしは中国人です」→「わたし中国人ある」
「わたしはお金がない」→「わたしお金ない」

於是乎,這種簡易日語就在華人圈中傳開了,以實用能明解表達自己意思為目地,其他麻煩的眉眉角角就隨便啦!只要記住了必要的詞彙,花上幾個星期或是幾個月的時候就能快速的掌握日語,這就是中國角色「アル」的由來。

據說現在還是有老一輩的在日華人講著這樣的簡易日語,而將川菜帶入日本的中國人陳建民在主持日本NHK的料理節目時說的就是這樣的日語。

在這陣子發現,台灣日治時代曾有國語(日語)老師記載了一位日本女人和台灣商人買菜的對話。

(夫人)「リーヤ(汝),チレ(此)幾ラアルカ
(行商人)「チレ。一斤十五銭アル」
(夫人)「タカイタカイアルネ,マカルアルヨロシイネ」
(行商人)「タカイナイヨ,オッサン(奥さん)ロコモ(何処も)十五銭アルヨ,アナタ,ワタシ,ホーユウー(朋友)アル,ヤスイアルヨ」
(夫人)「ウソ言ヒナサイ。ドコノ野菜屋モ十二銭アルヨ,リーノモウ買ハンヨ。外ノ買フカライランヨ」
(行商人)「ホー,ホー,ヨロシ,ヨロシ,オッサン,マケルアルヨ。イクラ買フアルカ」。

雖然對於這段對話是否為杜撰不清楚,但可見「アル」這口癖源自於華人的語言邏輯,也就是所謂的中式日語的可能性非常高。


參考資料:

百度網誌 - Blue:豆知识:为什么日本动漫里的中国角色经常会有「アル(阿鲁)」的口癖?
ガジェット通信:どうして中国人のキャラクターは「〇〇アルよ!」と言うのか調べてみた
Yahoo!知恵袋:よく漫画の中国人は語尾に「~アル」って言いますけど由来は何なんでしょう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