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PTK與BDG的迷思



時間回到數年前,我有個朋友問我,style的t為甚麼會唸作ㄉ,不都應該唸作ㄊ才對嗎,若真的是唸作ㄉ,正確的拼法不是該寫成sdyle嗎?





那時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畢竟以前英語沒學好,根本不知道在英語中並沒有送氣與不送氣的對立,像PTK這樣的清塞音在詞首或重讀音節的開頭都唸作送氣音,而BDG則是濁塞音。

而在日語也有類似的情形,比方說あなた聽在我們耳裡,た這個音聽起來就像是ㄉㄚ,但正常來說た不是都唸作ㄊㄚ嗎?其實問題還是出在,日語同樣也是無送氣與不送氣對立,相對來說,比較重視清濁的對立,像我們從小接受華語教育,是很難分辦不送氣的た跟だ有甚麼差別,但相對來說,對於日語是母語的人,他們也很難分辦ㄉ與ㄊ的差別在哪。

回到華語的問題,雖然我們都在無形之中受到漢語拼音的影響(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的語言邏輯中,並沒有BDG這濁塞音概念),自然會認為BDG是發作ㄅㄉㄍ,但是若觀察了一下台灣縣市的地名,像是台北,羅馬字母卻是拼作Taipei,原來早期台灣的地名是使用威妥瑪拼音,擁有相當的歷史,也符合國際音標對於送氣與不送氣、清濁的劃分。

但是送氣與不送氣,當時的作法是在字母後面加個撇號,像是Taipei就拼作T'aipei,這作法不旦麻煩、不直觀,而且容易被忽略,進而造成送氣與不送氣音無法區分,再加上總總原因,這套系統慢慢的被漢語拼音所取代。

而早期閩南語白話字將ㄆㄊㄎ寫作PH、TH、KH的作法,雖然直觀,來拼寫華語,顯的多此一舉又徒增書寫長度,而且華語中並沒有/b/、/d/、/g/這三個濁塞音,實在是沒有必要為了遷就濁音,而將BDG三個字閒置。

學過外語的人都知道,世界各國的語言BDG都是用來書寫濁塞音的,但還是有例外,像是冰島語,他的發音系統中並沒有/b/、/d/、/g/這三個濁塞音,因此BDG也和漢語拼音一樣,表/p/、/t/、/k/這三個清不送氣音,相對的PTK則表示清送氣音,但這三個送氣音在句中仍會變音為清不送氣音。

參考:中文維基百科 - 冰島語

而除了冰島語,韓語也有同樣的情形,甚至漢語系語言當中也有這種情形發生,沒有一套拼音系統是可以打遍天下的。

像是華語及其他北方話、客語、粵語等,目前較為通行的方案是使用BDG表清不送氣音的拼音系統,因為這三種語言並沒有清濁對立的問題。

但像是閩南語、吳語等,就有清濁對立的問題,不但如此,還有送氣與不送氣對立的問題存在,因此這兩套語言較為通用的拼音系統,都是使用BDG表濁塞音、PTK表清不送氣音、PH、TH、KH表清送氣音。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人想統一漢語系中各大語言的拼音,但最後造成的結果,都是剪不斷裡還亂,一個擁有清濁及送氣不送氣對立的語言,你將BDG用來拼寫該語言的不送氣清音,那又要拿甚麼來拼寫濁塞音呢?那勢必又要另創一套字母,更別提除了BDGPTK的問題,像粵語、吳語,還有/j/這個音的存在,但是J這個音在漢語拼音是唸作ㄐ,若再造字母,反而會更加的混亂。

那麼,有發音系統中不存在BDG的語言,通用的拼音系統卻是以PTK表清不送氣音、PH、TH、KH表清送氣音的嗎?

有的,通行於福建福州及馬祖等閩東地區的福州話福州話,wikipedia記載了兩套拼音方案。

一個是平話字,19世紀時美國傳教士所設計的羅馬字

參考:中文維基百科 - 平話字

一個是中國在1994年所出版的福州方言詞典所使用的拼音

參考:中文維基百科 - 福州話拼音方案

這兩套拼音都是使用BDG表清不送氣音,但除了這兩套拼音系統以外,還有第三套拼音系統

教育部:馬祖福州語常用一千詞

這套被稱作「馬祖閩東(福州)話標音符號」,除了馬祖外,在中國的福州話詞典也使用了這套拼音,只是他們是用調值作為聲調符號。

福州話詞典 -音標檢索

和前面兩套方案不同的地方在於,這方案是用PTK表清不送氣音,用PH、TH、KH表清送氣音。

基本上福州話和華語、客語、粵語一樣,並沒有清濁對立的情形,那為甚麼要作這更改?

因為福州話有漢語系少見聲母類化,又稱連字變音,在句中的不只聲調,當雙字或雙字以上組合成詞時,首字聲母從不變化,而其他字的聲母往往會發生濁化或鼻音化以匹配前一個字的韻尾。

而其中B跟J分別給了在句中發生類化而出現的濁雙唇擦音及濁齒齦後擦音。

而T跟K或許是為了讓發音規則能夠統一,於是就這樣沿用了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